阅读历史 |

第 18 章(1 / 2)

加入书签

六月,村中又添一批新蚕。

与此同时,蚕茧抽丝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桃李村的齐大娘这方面有经验,余娘子便特意将齐大娘请了过来,两个人成天在一起讨论如何能抽出质量更好的丝,如何织造坯绸,如何染色等等。

路锦眠见她们俩忙得热火朝天,也就没有过多干涉,转而和魏勉一起去县城里寻找鲜鱼的销路。

县城最大的一家酒楼名叫来福酒馆,店面有两层楼,楼上还额外设有包间。

来福酒馆凭借着全县独一无二的隔间设计,抢占了县城的绝大多数生意。

路锦眠此前和魏勉曾经多次来县城寻找商机,无意间打听到关于来福酒馆的一些事情。

来福酒馆来头不小,原是有上头罩着的。

难怪其他酒楼都不敢和来福酒馆叫板。

俗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要想彻底打开县城的市场,首要的任务就是拿下来福酒馆。

临近中午,街上往来的人群络绎不绝,正是来福酒馆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路锦眠和魏勉大摇大摆走进来福酒馆,店小二看他们衣着不过是普通农民,脸上的表情瞬间就没那么热络了。

他心不在焉地将二位客人引至大堂,等候客人点菜,但是并没有热心介绍本店有哪些畅销的吃食。

路锦眠对店小二的怠慢毫不在意,微笑着问道:“你们这里有鱼肉吗?”

店小二一脸“乡下人没见过世面”的鄙夷,下意识翻了个白眼:“自然是有的,客官是要红烧还是要清蒸?”

魏勉接话:“清蒸的就好。”

店小二答应一声,记下了。

路锦眠见店小二还站在原地等着他们继续点菜,于是说道:“我们只点一道清蒸鱼,你去吧。”

店小二“啊”了一声,继而转身去后厨了。

他一路走一路在心里嘀咕,这两个乡下人一看便知没钱点好菜,点一道菜只怕对他们来说已是奢侈了。

很快,一道清蒸鱼端上了桌。

路锦眠和魏勉对视一眼,拿起筷子夹了一小口鱼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

鱼肉细腻,然而细品之下却有一股土腥味。

和路锦眠刚来这里时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样。

犹记得路锦眠刚来时,李老汉也曾为她做过鱼,鱼肉虽鲜美无比,却禁不起细嚼。

只不过当时的路锦眠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疑惑为何村中人都不喜欢吃鱼。

直到村中的桑基鱼塘逐渐建立,鱼塘中的鱼口味焕然一新,两相比较之下,原先鱼塘内鱼的土腥味才被路锦眠注意到。

来福酒馆的厨师厨艺极高,一道简单的清蒸鱼也能做得丝丝入味,只可惜鱼肉本身品质不佳,拖累了厨师的厨艺。

对于精于厨艺的厨师来说,任何一个能够改善菜品口味的机会,他都不会轻易放过。

路锦眠要做的,正是抓住这位厨师的这个特点。

一条鱼吃到只剩一半,路锦眠唤来先前那个店小二:“可以请你们厨师过来一叙吗?”

店小二压根未曾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当是两个穷鬼还想在来福酒馆捞点好处。

他轻蔑地看了一眼路锦眠:“本店厨师一向只在后厨,不见客人,二位还是请回吧。”

路锦眠听言,故意抬高了声音,确保音量能够被后厨里的厨师听清楚:“这鱼做得很好,但是还可以更好。”

店小二不曾想到路锦眠竟敢对清蒸鱼这道菜提意见,当下便黑了脸:“你们怎能如此无理取闹?这鱼是本店的拿手好菜,岂是你们能随意指摘的?”

路锦眠终于印证了此前心中的猜想,笑眯眯起身:“若是做菜的鱼能更鲜美一些,以你家厨师的手艺,当可做出天下第一的清蒸鱼。”

店小二面上神情愣怔,路锦眠却已快步走出了来福酒馆。

魏勉稍落后路锦眠一步离开,临走前拍拍店小二的肩膀,在他耳边悄声道:“今晚前往东边集市,可有意外收获。”

店小二目光惊疑未定,魏勉说完那句话便不再多做停留,直接跟着路锦眠出了酒楼。

来往车马不绝,看着二人的身影很快汇入人群消失不见,店小二咬了咬嘴唇,最终还是回到后厨,把魏勉留下的话告诉了厨师。

夕阳西下,东边的集市逐渐热闹起来。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李家村几个前来帮忙的村民聚集在这里,支起了架子,摆好了炉子。

一条条刚从鱼塘里捞上来的鱼被就地处理,然后放在了简易的烧烤架上。

很快,扑鼻的香气就弥漫开来,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路锦眠前世的厨艺也就马马虎虎,幸而魏勉不知从那里得了一本厨艺秘籍,竟连烧烤都学会了。

于是由魏勉亲自掌勺,路锦眠在一旁打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