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围绕“钱”的故事(1 / 2)
来了来了,今天有点晚,抱歉。 …………………………………………………… 说到以民工作为主视角的影视剧,基本上就避不开钱的问题,这也是正常情况,毕竟本就是为了赚钱,才会形成民工这一职业。 不,职业这个词并不准确,确切点的说,其实应该算是一个现象。 而张步凡写的这个故事也并没有避开钱这个问题,甚至于可以说,他的这个故事里,通篇围绕的,就是钱。 小贾和小徐的离开,就与钱有关。 小贾有个妹妹,眼见着要上高中,家里今年收成还不错,足够供姑娘上学,然而小贾听到了父母的私下的话,自家姑娘最多也就上到高中了,再往上上大学的钱,家里是真的拿不出来了。 小徐有个哥哥,大他5岁,如今已是家里种地的主力军,到了结婚的年纪,却迟迟找不到媳妇儿,原因很简单,拿不出彩礼。 这就是他们两个人想要外出务工的原因。 他们两个在接纳两个外出务工的“叔叔”回村的过程中,听到了两个叔叔说外面多好多好,能赚多么多的钱,更从他们那里听说了,京城过年的时候人很少,甚至都没村里热闹。 于是两人一合计,就决定提早的上路,赶往京城务工,在他们想来,那时候人依旧少,不会有什么人跟他们抢活儿,他们能多赚一些。 这是他们还不到年初七就到了京城的原因。 最后,就是他们自己存下来的那一点点钱实在不够买车票的,于是最终两人各自偷了家里的一点钱,这才凑够了前往京城的路费。 而家里这边,同样也是围绕着钱。 两家的父母发现了两人留下的字条,这才知道自己儿子已经前往京城务工,并且偷拿了家里的钱。 而两家的钱也是各有用处。 小贾家里,他的妹妹过了年就是初三下学期,完了就要上高中,而家里存的钱,一是供应女儿上学的学费,还有一些除了家用,就想着给女儿置办一身新衣服,好让她在同学们面前不丢人。 而小贾偷走的钱,正好就是给女儿置办全身衣物的钱。 拿着那张字条,贾父贾母歉意的告诉女儿,原定的上高中时候的新衣服可能要没了,不过时间还早,当爹的想想办法,接点其他活儿可能还有希望。 小徐家里,拿着字条的是他的哥哥,相比于徐家姑娘的懵懂,他更加的清楚,弟弟拿走的那部分钱,是家里专门为他存起来的,想要能买个玉镯子之类能拿得出手的彩礼的钱。 钱同样不算多,但那已经是家里在各种花销之外勉强存了三年才存出来的钱,按照他自己之前打听的,按照他家存钱的速度,再有个3、5年,就能买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镯子,然而现在,打底的钱都没了,似乎那一点的盼头也都没了。 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小徐家还是小贾家,无论是当妹妹的还是当哥哥的或者是他们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之所以要外出务工赚钱,实际上,也是为了他们。 接下来,两家不约而同的找到了那两个从外头务工归来的人,打听外头的具体情况。 当听说小贾和小徐这么早就离家外出务工,两人不由面面相觑。 以他们在外头漂泊多年混出来的经验,这时候去京城,根本找不到工作,没错,这时候竞争者少,但是需要用到民工的人也少啊,工地停工,各种零工也很难找到,甚至什么装修家政之类的也基本没有——谁会在过年期间干这个啊? 到这个时候,原本还对自己儿子抱有一丝期望的两家人更加面面相觑,一时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到这里,算是说明白了故事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同样是围绕着一个“钱”字。 小贾和小徐到一家小饭馆中吃饭——这是他们找了两个小时才找到的一家看上去最小最破烂也应该最便宜的小饭馆。 毕竟过年期间,越小的饭馆反而越不开门。 两人拿着小饭馆中的菜单,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最终一人点了一碗最便宜的汤面。 然而,即便是最便宜的汤面,对于他们来说也贵的离谱,两人一边吃着面,一边聊起京城消费的昂贵来。 就像是这一碗面,放到他们村子里,甚至已经比他们一家四口一顿饭花的钱还多了。 这里的一顿饭可不是早饭,而是一顿午餐! 别觉得惊讶,事实如此。 这已经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第二天,前一天,两人为了省钱,一人买了几个大馒头,就着榨菜吃了,而今天之所以来到这个小饭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一路出来寻摸活儿干,走到了附近,发现找不到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