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塞北平田出新贵 134章 郡府秘晤旧人新谋(下)(1 / 4)
人生啊,哪有什么两全之策,短短百年,不过是教人取舍罢了。——吕铮 ...... 灯火阑珊里,刘权生和应知看到《五谷民令》,纷纷面面相觑。 吕铮表情波澜不惊,在这个时候,他拿出了帝国丞相的威仪,冷声道,“两位且听且看,讲正事儿之前,我想与两位说一说,本相心中的世族!” 刘权生拿起《五谷民令》,一边研读,一边听吕铮训示。 而应知则心不在此,他只管定睛看着吕铮。 吕铮揉了揉太阳穴,淡淡地道,“在本相看来,扎根在大汉疆土上的世族,就好比这棵桃树,其生存的根基是宗族血脉之传承和累代所积之勋功,眼神的枝干则为私田、私兵、私官,以枝干结果儿茁壮根基,以根基之壮充实枝干,如此往复,生生不息也。” “如此反复,长在土壤肥沃、宜于兴盛之地的桃树,两到三代即可遮天蔽日,如刘氏这种断断续续的小歪脖儿,历经八代也可参天。”吕铮打了个哈哈,温声说道,“棵棵桃树汇在一起,则可避风挡雨,群立一方,不需再瞧老天眼色,如今的曲州江氏一族,则是一片桃林也!” 吕铮言停饮茶,“此为世族生存之道,兴旺之道也!” 刘权生立刻明白了吕铮话中深意,接上了话,“荀子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世族林立之后,若王权无能,世族则会趁机把持朝政、相互兼并,待一国一州之内仅剩一二世族以后,则江山易主矣!百年前,四世三公的袁绍,便是此等人物,只不过,他太蠢,相比于他,意图取代曹魏的司马家族要更加高明!” 应知亦有感而发道,“细数往事,春秋三家分晋,战国田氏夺齐,三国江东孙氏、中原司马氏,这些挖空前朝的世族们,无不数代积累,终成巨患。臣以为,世族之患,远大于诸王之乱,诸王之乱,乃刘氏宗族内乱,世族若是做大,汉室江山可是要改姓的呀!如今,世族渐成尾大不掉之形,当倾尽全国之力,竭诚以克之,陛下根除世族之所决,实为大道啊!” 吕铮微微感叹道,“咳咳!想我大汉帝国日益强盛,树大招风,这几年,外面不太平,北面大秦那头病虎八成已经舔好了伤口,正在磨刀霍霍;南面骠越与大秦借道西域,两国南联北合,眉来眼去;以乌孙、大月为首的西域南北道六十一国,蠢蠢欲动,随风飘摇,一心想着渔翁得利,复还他们在锋州的故土。三年前,文通馆刘老头儿曾观星卜卦,卦象曰‘星移斗转,白虎渐凶,这老家伙判定,甲子之内,帝国必有倒逆乾坤之兵祸’。可在老夫看来,我大汉与北方大秦重启站端,也就在三十年之内喽!” 刘权生听闻此话,面浮煞气,颇有当年在未央宫挥斥方遒之神韵,他声音骤寒,“哼!内政归内政,大汉的疆土,还容不得西域、骠越那些货色染指。至于北方大秦,我帝国代有名臣良将,只要他敢大动干戈,我大汉羽林郎,定叫他知道知道绝族灭种的滋味!” 吕铮对这话不褒不贬,毕竟他也年轻过,谁还没有过此等狂言呢? 老头儿润了润喉,继续说道,“值此多事之秋,我辈当以耐事,了却天下之多事。本相以为,这根除世族之举,即为平息内耗之举、凝聚国力之举。当年我为陛下谋划上中下三策,上策太急,自损过甚,中策太险,极易失土,陛下遂选了这滴水穿石的下策,这正是陛下的英明之处。” 刘彦放声大笑,“老师,您就不要奉承朕啦,真若是真的英明神武,十二年前,也不会闹出世族霍乱京畿的窝囊事!” 刘权生真诚地道,“当年之事,乃多年累积之结果,非陛下之过。即使要论错,也错在我等激进之臣,不在陛下。” 刘彦摆了摆手,笑道,“行啦!说正事。” 老吕铮风鬟星鬓,神采奕奕,继续说道,“私田为世族最大倚仗,也是世族凝聚人心和财货的源泉,若可在铲除世族前,推行一田亩政令,将天下天地重新还给天下人,这既与遏制世族的大策相辅相成,又可以收拢人心,何乐而不为呢?” 刘权生双目骤然放光,犹如深邃夜空中的明星,听完吕铮的话,这位风流才子立刻说道,“通过法令,重新丈量土地,继而收回世族手中通过兼并得来的大量私田,豪门大户便掌控不了百姓吃食,更不能肆意哄抬粮价。如此一来,百姓依赖世族之心大减,即使世族之患传至后世,也不会再有世族坐拥私田过甚而殃及百姓这等荒唐之举,这实在是绝妙之法,丞相,姜还是老的辣啊!” 吕铮双手相互揉搓,相似一个精明的商人,“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求新而。几年前,大司农沈希言奉陛下之命,结合东方春生所画的《九州山水图》,看尽九州风水,解奥灵通大道,耗时数载,终成《五谷民令》一书,全书十七卷八十九章,除农时、耕具、收种、治荒等章节,更囊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