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九十四节 专访中的激辩 二(1 / 2)

加入书签

会议室里,温暖如春。窗外就是训练场,站在这里向南方看,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连片的山影。而近处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农田中间是曲曲弯弯的河流。农田一边则是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小城。

由于王艾的时间有限,所以这次专访其实是一次联合专访。其中不仅有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还有《南德意志报》,甚至还有一直和王艾不怎么对盘的rtl电视台,以及记者、解说佐内博恩。

连佐内博恩也没想到,王艾居然会点名让他来。他不相信自己在电视节目里对图宾根的挖苦和奚落,这位王博士不知道。所以坐在微笑的王艾面前,感觉浑身不自在。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出席过了最后一场比赛的赛后发布会,也受邀出席了招待会,因此关于比赛、德乙的相关话题已经采访完毕,国内球迷都已经看到了。所以今天来是专访王艾个人的。

或者说,体育频道也准备加入到离不开王艾的2002中国足球的全年盘点的舆论狂欢之中。

要不是王艾拒绝,大胖子张斌很有策划一期体育版“艺术人生”的冲动。

胖子也是有理想的,别以为我只会搞笑!

除了这三家媒体之外,这一次因为文化部牵头带人过来,有一家媒体委托文化部的带队领导出面,王艾特意准许这家媒体加入进来。

那就是和王艾冷战了两年的《体坛周报》。

作为全国第一大体育报纸,原本双方是可以展开良好的合作的。但是也是因为铺子大了,就有点骄狂。两年前在世少赛上,国少队不准媒体采访,结果一位当时供职的外派记者强闯训练场,惹的王艾发火。

从那以后,王艾和这家媒体的关系就陷入了互相冷淡的境地。对于他们来说,王艾还只是一个少年球星就这么大架子,简直不可理喻。而对于王艾来讲,“无冕之王”那只是吹牛逼。

不是王艾歧视媒体或记者,而是媒体的通病就是要新闻、要猛料,要新闻换生存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作风,这一点世界各国媒体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中国,媒体都是党管的,所以在政治性新闻上没人敢玩,这是高压线。

所以媒体所有的狂放就都放在了文体领域,尤其是足球。

因为文体新闻即便出错,也关系不大。说的残酷一点,唱歌的、演戏的、包括踢球的都是娱乐于人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严肃不起来的。所以也是假新闻集中的所在。而足球是全民高度关注的第一运动,新闻的需求量和足球从业者能够提供的产量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均”,或者说民众的渴求与供给完全不对等。

于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就都出来了。在世界杯期间,原本就有八百多名记者在韩国,而王艾的出色表现让国内各地媒体又追加了四百名。这么多记者再加上国足比赛压力太大无法接受采访,那么他们发回国内的都是什么玩意就可想而知了。杨晨都和王艾抱怨过,说有个记者就电话采访了他一次,结果接下来半年,几乎每半个月就有一次自己的专访出来,还一出就是一整版。

体育明星创造价值的方式无非就是薪水加广告,因此尤其是大明星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关系到经济收入的问题。而瞎编的“专访”是在无形中剥夺一个球星的经济收入。

举例来说,王艾随队拿下了德乙半程冠军,正是新闻爆发性很强的一段时间,也是接广告、接代言最好的时间。这种情况下王艾必须控制自己的曝光度,有步骤、有节奏的“发布”新闻,从而让自己的形象尽可能正面并持久。

这就叫传播学。而这时候如果有一篇胡乱的专访,哪怕没有说错话,也会打乱了王艾的步骤。

所以,王艾宁可减少曝光量,也不随便选择合作对象。目前他的合作对象就两个:一个是电视新闻的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另外一个就是家乡媒体《辽沈晚报》了。

不是没有媒体编造王艾的新闻,但很快就莫名其妙的收到了一些大型公司的警告,比如中原造纸公司,东海造纸公司就表现的非常踊跃,另外还有一大堆互联网公司在排队……

再敢瞎编王艾的新闻,小心我们不在你们家投放广告,哪多哪少,你们想想!

媒体上关于王艾的新闻非常少,想看王艾的新闻,要么是看体育频道,要么是买辽沈晚报,其他的媒体不管心里多痒痒,都得强行忍着,就是这两家也不多。

这一点,真正做到了国内运动员的第一人。其实如果王艾的朋友不介入,以王艾目前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而言,国务院新闻办也早晚会内部通知各地,不准编造王艾有关的新闻。类似的情况比如姚明,他从登陆美国开始,话题性高烧不退,但是国内媒体上关于他的新闻却非常少,就是因为领导有了话。

《辽沈晚报》毕竟是一家综合性报纸,并没有派出专门记着在德国。为了弥补纸媒方面的不足,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