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慧安礼祖(1 /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张少飞在东禅寺的舂米房舂米,不觉已是秋去春来。这天,碓房的僧众接到通知:嵩山慧安禅师将回山礼祖,要求碓房专门加工上好的白米,中午安老禅师要以此供养大众。 听说慧安禅师大驾光临,全寺上下既兴奋,又紧张。 历经三朝六帝的嵩山慧安禅师,那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 慧安禅师又称老安禅师,俗姓卫,湖北荆州枝江人,五祖门下十大弟子之一。 慧安禅师一生,共经历了隋、唐、周(武则天于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三朝,前后六位帝王,即: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 他住持于嵩岳,因他年高德昭,世人称他“安老”。他童年出家,年纪轻轻,就闻名天下。 隋炀帝大业(605-616)年间,因召集天下百万庶民开挖通济渠,损伤大量民间劳力,导致饥荒,饿死很多人,慧安禅师便四处奔波,向富人乞食救济贫困。 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慧安禅师慕名往黄梅参五祖,得祖师传授心要。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游终南山,栖于石壁洞中禅修,高宗闻其德名,遣使诏之,慧安禅师婉言谢绝。后游至嵩山,感叹曰:“是吾终焉之地也!”于是驻留,不复它往。 慧安禅师住嵩山不久,四方禅者便闻名前来参访…… 武则天称帝后,以师礼遣使迎请慧安禅师入朝受供,高龄的禅师慈悲应允。相见时,武后曾问禅师:“不知禅师您甲子(指年龄)多少?” 慧安禅师答:“记不得了。” 武后问:“为何记不得了呢?” 慧安禅师答:“这个生死之身呐,就好像转圈子一样,生生死死循环不停,没有尽头,记它做什么呢!更何况这个心的微细流注当中,那不停起起灭灭的如水泡一般的思量见解之类,纯属妄想。从心最初发生分别,直到一连串儿心念波动完毕,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心无两样,哪里有什么年月值得记忆呢。” 武则天听了,深为折服,乃礼拜信受。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慧安禅师向朝廷告辞,回到嵩山。 慧安禅师比五祖弘忍年长整整20岁,而且名气也比弘忍大得多。然而,他却顾不了那么多,跪倒在五祖弘忍面前,拜他为师。 这不,眼下他已经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了,仍念念不忘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师父,还跋涉千里,回来拜山…… 这样一位活菩萨的供斋用米,知事僧不敢怠慢,专门叮嘱张少飞要格外用心。 张少飞本来就心细如发,现在更是认真挑拣,连一粘带有些许稻糠的米粒都不放过。 然而,天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天中午,当米饭盛到众僧瓦钵里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其中混杂着许多带壳的稻子! 这样的米饭,如何下咽? 僧众中有一位叫惠明的法师。他出家前是陈宣帝之孙,曾任南朝高官。出身帝王之家,饮食自然十分讲究,他想都没想,便将饭里未脱壳的稻米拣了出来,放在餐桌上。 影隐看到后,当众大声呵责他:“捡起来,吃下去!” 惠明争辩说:“这些带壳的米饭,很难咽下去。” 他话音未落,影隐手中的香板已经闪电般落了下来,打得他的光头“砰砰”作响。 影隐对众僧说道:“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随便浪费者,表堂打香板。请大家好自为之。” 众僧见惠明丢人现眼,还被狠狠打了一顿,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将那些带壳的稻米囫囵吞下…… 好好一顿午斋,吃得大家满腔怒火,满腹闷气,满心委屈。饭后,十几个怒火中烧的僧人,簇拥着愤怒至极的惠明来到了碓房,找张少飞算账。 张少飞有口难辩,只好乖乖等待惩罚。 知事僧按照寺规,将张少飞当作“慢众”处置——打三十香板。 惠明撸起袖子,伸手将知事僧手中的香板抢了过去。 知事僧不禁浑身哆嗦起来。 他知道这个惠明曾做过四品将军,臂力过人,性情暴躁,他饭间饱受屈辱,现在是怀着一腔愤怒来寻仇的,他这板子打下去,张少飞岂能受得住? 天哪,若是出了人命,事情就大了,所有的人吃不了兜着走…… 但他看看周围虎视眈眈的僧人,什么也没敢说。 两个身手敏捷的僧人走上前一把抓住张少飞,将他按倒在舂米的石臼上。 惠明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