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千三百三十二章 陈公赞,贪得无厌(1 / 2)

加入书签

不过就算你有人力,修建堡垒还是需要花大量银子吧?

孙传庭,孙元化几个基本也都是这个看法。

要是按照唐学志这么干,估计还得千万两银子。

材料也是大问题。

然而唐学志像是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孙老,不久前,工部探矿队不是在海州以北发现了大型铁矿吗?”

“我看可以由你们工部牵头,建立一座年产二百万吨的采矿场和一座可提炼百万吨钢砂的炼钢厂。”

“炼钢厂产生的废料,还足够建一座大型水泥厂。”

“到时候,将辽东的水泥,运往莫南,路途也不算太远。”

“三座工厂,最少能解决几十万人的生计……”

握~草……

孙元化还准备抽空找唐学志商议铁矿开采的问题,没想到唐学志竟然早就想好了对策。

不过建立三座工厂,需要的银子也是个天文数字。

“并肩王,这个法子好是好,可工部没有那么多银子啊,臣粗略估算了一下,三座工厂,最少得二百万两银子。”

孙元化还是比较理智。

这些都是参照海峡岛那边物价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操作起来,肯定比二百万多。

毕竟辽东这边没有熟练的采矿工人,譬如矿场选址,工人安置,建造炼钢炉,全都是一张白纸。

但如果徐徐渐进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他更没想到的是,唐学志就像早已经规划好了似的。

目光看向了陈公赞。

呃?

“您,您看我-干啥,这么多银子,我可拿不出来,大明府库可没这么多银子昨年执行田亩制,海峡岛的粮库都掏空了,我还没回血呢。”陈公赞连忙后退。

“没银子了,真没了。”

海峡岛府库和大明府库还是两个系统。

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唐学志当了皇帝,天下大一统,那就另当别论了。

更别说海峡岛府库的银子,大多都有了正主,譬如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还有一部分是用于海外人口计划的银子。

每年都得定期给出去。

他只是代为保管。

更别说,还有庞大的军费支出,今年才过了一半,他就给兵部拿出了一千多万两。

修铁路还要拿一千多万。

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唐学志看到他这个样子,也是摇头苦笑:“公赞,别装穷,昨年拿了多少银子给你,某心里可是有数的。”

“给他调拨二百万两,算是元化从你这里借的,十年还清。”

声音不容置疑。

陈公赞抿着嘴,满脸的不悦。

但唐学志都这么说了,他还有选择。

“那个,利息呢,这么多银子,呵呵……”

一副贪得无厌的模样儿。

老子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怎能不给利息?

嘶……

唐学志差点没一脚踹过去。

老东西,老子说话都不管用了是不是?

但好歹,这里是内阁,当着这么多人,还是给他留了点面子。

“利息一万两,第十年给21万,就这么定了,待会儿你们两个草拟一份协议。”白了他一眼。

再啰嗦,老子真要动手了。

“呃,谨遵并肩王旨意。”陈公赞也知道见好就收。

只要能将利益最大化就行,既然没办法弄到更多的银子了,何必自讨没趣?

除了水泥厂,炼钢、炼制水泥都需要煤炭。

辽东那边,煤炭也是一大刚需。

记得,历史上盛京以北的抚顺附近,倭人就曾在那里开发过露天煤矿。

不仅煤炭质量好,开采也方便。

唐学志决定自掏腰包,以皇家的名义成立探矿队,他要将华夏大好河山的矿脉全部弄清楚。

随着工业化逐渐深入大明内陆,各种矿产也会成为刚需品。

唐州、婆罗洲毕竟太远了。

当然,唐学志也不是没有私心。

煤矿这一大块肥肉,也需要抓一部分在自己手里。

虽然当下,没有人能够反对他的决策,但无论如何都比攥在自己手里强。

“呵呵,并肩王,您看,其实我们在莫南也不是没有什么收获!”张三顺将这几场大战缴获的金银账目标递上。

一千一百万?

没想到,草原诸王,在华夏掠夺了这么东西。

“嗯,正好,将这笔银子,用于草原三十六镇大建设上。”唐学志深吸了一口气。

得知张三顺缴获了上千万金银,陈公赞有点不淡定了。

“呵呵,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