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5章 招工(1 / 2)

加入书签

孙令蕙想到就干,当即拿了一本历书出来,提笔就在上面做一些简单的注解,不确定的要问一下老农,到时候交给书局重新印刷。

可惜光州没有自己的书局,青州也没有,他们要印刷得去兖州的书局,路途遥远,成本也高。

得和大将军要一些印刷的工匠,他们光州也要有自己的书局,这样不仅想印东西时出来的速度快,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各郡县每年学堂要印的书籍就有不少了,一个书局都未必够用。

孙令蕙一边给历书做批注,一边在心里想再给朝廷去信时需要的东西。

除了印刷的工匠外,她还想要几个会做琉璃的工匠,她觉得光州的地理位置比西平还要好,从光州出海,琉璃可以快速的运往江南,岭南一带。

新的一年开始,新学期也开始了,因为赵含章要求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入学,最少要在学堂中入学三年,学会常用字和常用的算术,所以各地都急需教材。

即便各地书局提早半年准备,教材还是供不应求,很多学堂都是两个学生,甚至五个学生共用一本书。

于是,各州刺史、各郡郡守,甚至还有县令越过郡守和刺史给赵含章写信求要工匠开书局。

赵含章收到信,笑了笑,就叫来常宁和赵程,让他们和汲渊、明预商量各地书局开办的事。

“今年该有不少学生从学堂里毕业,活字印刷排版必须要识字,这也是最难的一关,除此外就是雕刻活字的工匠了,只要保证这两者,书局便可建起来,但是,书局本属于我,现在由地方出钱建造经营,收益怎么算?”

常宁道:“既是地方出钱建造和经营,大将军何不把收益都给地方?”

赵含章道:“我现在缺钱,所以我必须要从中抽一部分收益自由支配。”

钱留在地方,那便是由地方完全支配了,她再想用就千难万难,所以她需要从一开始就定好规则。

她如此的坦诚,常宁又不是要和她唱反调,当即思考钱在地方和在她手上的区别。

大将军手里要是钱,和她拿钱可比和地方扯皮拿钱方便多了。

户部侍郎常宁眼睛大亮,当即点头,“大将军所虑不错,您想拿几成?”

赵含章先问汲渊:“汲侍中以为呢?”

汲渊:“两成。”

明预:“大将军既想让地方用书局的收益填补财政,那就不能只设书局而已,纸坊最好也设上,不敢说一郡一作坊,至少一州需要有两个书局和两个纸坊,等将来工匠多了,还可再多设,如此两成就有些多了,不如拿个一成。”

赵程道:“学堂中的学生多数贫困,要从洛阳、西平和陈县各地调派学生前往各地建造书局和纸坊,那就必须得安顿好他们的家人,还要负担他们的路费。”

“否则,路途遥远,他们恐怕连地方都不能到达。”

赵含章当即道:“那就取用两成,从其中拿出半成来以做工匠、学生的安家费和路费。”

她顿了顿,肉疼的道:“现在还未有收益,这部分花销我先填补上。”

赵程和常宁二人立即直起身行礼,“大将军英明。”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此事交给常宁和赵程一起负责。

天下学堂如今皆归赵程管理,公文一发,从洛阳开始,所有的学堂都热闹起来,尤其是那些已经上足三年学的学生。

“大将军说了,三年学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去试,只要考试过了,皆可入坊,听说书局一个校正工的月钱有八百文呢。”

“不止有月钱,还有一笔安家费和路费,到了那边也是书局负责吃住,基本不花钱,我要是能入选,有了安家费和路费,便可助家中渡过接下来两个月的青黄不接。”

“你们倒是想得挺美,那也得通过考试才行,校正工得认识《千字文》里的所有字,还要默《论语》十二篇以上,你们学会了吗?”

此话一出,许多人都沉默了。

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呢?

反正考试也不花钱,于是学堂里满足条件,有心去工作的学生都去报名了。

十三岁的简戊忠抱着自己的笔墨坐在位置上,旁边的季戊宽惊讶的看着他,“你怎么也来考书局?你成绩那么好,再多念两年,或许就能去县衙考吏员,哪怕是做一个文书也比在书局做校正工强吧?”

简戊忠道:“我小妹今年也要入学读书了,我已单独立户,不能再去育善堂吃善粮,我得为他们着想。”

他道:“校正工有钱,而且进了书局接触到的都是书,也能继续读书,我以后若想考吏员,等学会了再考就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