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被迫入朝(2 / 2)
受。同年,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 大唐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棱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伏威是亲自领兵,沈法兴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 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 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纶兵败逃走。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伏威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 这时李渊已经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 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便于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名义上归降了大唐,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 武德三年,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决战。李靖也在积极筹备攻伐萧梁,华夏大地上,纷乱不止。其他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力图在短期内壮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在这种背景下,李子通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杀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 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祏为主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将,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刚夺取的丹阳。但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祏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祏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军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 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佑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雄诞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雄诞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伏威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朝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氏,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杜伏威击败李子通,将根据地迁至江南的丹阳。 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祏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夺了辅公祏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 武德五年,李世民乘打败刘黑闼之机,移师山东,一边围剿山东零星义军,一边监视江淮地区,威胁杜伏威。同时,李渊下诏,招杜伏威入朝。杜伏威迫于大唐军威,无奈之下,只得前往长安。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雄诞监视辅公祏。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等到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于是,辅公祏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雄诞有二心。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以实际行动向杜伏威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 王雄诞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辅公祏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伪造密令,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其归顺,王雄诞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雄诞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最终被辅公祏杀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