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章 高中生活开始(1 / 3)

加入书签

终于写到高中了。这时候的记忆开始变得清晰而有画面感,是因为我长大了的缘故吗?有可能,但更多的可能是,高中玩了很多游戏,这些游戏画面我到现在还能记得,所以很有画面感,哈哈……。  先从学校说起。  这个学校位于市中心的老城区,靠近几所知名的大学旁,周围还有大量的电脑城,居民区非常密集,生活很方便,新鲜事物也很多。  因为学校离我家很远了,所以要上学的话,我需要骑自行车。从家出发,骑四五公里路,经过长长的城市主干道,还有电脑一条街后,从路边的小巷子拐进去,七拐八拐,就能看见我们的学校位于巷子的两旁。  这里的描述看起来有些不太合理,什么叫位于巷子的两旁?有意思吧?一个学校,要么就是位于巷子的左边,要么就是位于巷子的右边,哪有位于巷子的两旁的?可我们那时候的学校,还真就是位于巷子的两旁。  因为这是一片非常古老的居民区,巷子里还有很多矮平房呢,学校挤在这堆矮平房里,想要发展,想要扩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现在这样横跨巷子两边,也已经是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拓宽等手段,才最终实现了巷子两侧都有校区的格局,具体是怎么规划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我在这里也只上了三年学而已。  走到学校门口,抬头看巷子的上方,有一个水泥砌的天桥,这个天桥横跨巷子,把巷子两边的校区连接起来,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不需要出校门,就能从校区两边跑来跑去,很有意思。  校区的一侧,应该是老校区,里面有250米的田径操场,旁边是一个设施先进的排球馆,后面是两排古老的教学楼,还有一些简单的运动设施。而校区在巷子的另一侧,则是一栋新建的教学楼,蒸饭的炉子也在那边。  蒸饭的炉子是怎么回事?怕有人不知道,稍微说一下。现在的学校,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学校里都有管理规范的食堂给学生吃饭,食堂里的伙食往往还不错,连我都爱吃。而在那个年代,中小学里都是没有食堂的,需要学生自己带饭带菜,到学校的炉子里去蒸。父母们会在前一天晚上,给小孩准备好两个饭盒,一个饭盒装生米,另一个饭盒装头一天晚上的剩菜。第二天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在生米的饭盒里加上合适的自来水,放进炉子里煮,剩菜的饭盒就放在炉子顶上,微微的加温,中午的时候来拿饭盒就可以吃饭了。  可是每天有那么多学生来热饭,会不会有学生拿错饭盒?嗯,这是经常的事,高中三年,我不是天天带饭,但是也被人拿错了至少三次。第一次被拿错之后,我在新的饭盒上贴上了彩画,以为这样就不会拿错了。可惜还是被人拿错了,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还是我自己弄丢了,没找到,有点郁闷。  不方便带饭的时候,老爸就会给我丢五块钱,在学校门口随便吃一点,这就是生活。  刚刚上面两段提到了一个设施先进的排球馆,对吧,这是因为学校是个排球中学,排球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所以这个排球馆还是挺先进的。不过我们学校并没有出过知名运动员,因为我们学校的排球特色,是男子排球,只有男排队,没有女排队。那个知名的女排运动员是出于南京另一所排球特色学校,那是一所女子排球特色学校。虽然同为排球特色学校,但是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小到不能再小,没办法,谁叫学校的项目是男子排球呢?  大家回想一下,还记得哪个男排队员的名字?绞尽脑汁,我也一个名字都报不出来。另一个问题,谁还记得哪个女排队员的名字?哦,我能报出一大把,看见了吧,这就是为什么男排特色学校不出名的原因,队伍成绩不好,球员就出不了名。  正是因为学校是排球特色学校,所以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个子特别高的同学,身高至少有一米九,没错,排球队里连身高一米八的都没有,入选排球队的全部都是身高在一米九以上的学生。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过有这么多高个子集中在一起的地方,在这里,我的身高一米七二,简直就是个小矮子。  学校的男排队在校运动会里成绩很好,经常斩获大奖,他们应该是拿过全国高中生排球赛的名次的,至于是不是冠军呢?我有点印象不深。排球队不是我回忆录的重点,所以我也不会去查资料,只是用常理来推断一下。假设学校得过全国大赛的冠军,那学校肯定会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每个进校的新学生都知道,学校的校队成绩是多么多么辉煌。然而并没有,好像从来没听哪个校长或者老师吹嘘过全国冠军,那我就推测,我们学校可能没有得过全国冠军,哈哈哈……完美的推理。  排球队究竟有没有得过冠军,那是不知道啦,但是排球队在学生里面的传言倒是很多。比方说,有些爱惹是生非的学生里就喜欢传言,排球队的人打架很厉害,大家一听,没错啊,个子那么高,站他们面前都害怕,可能真的很会打架哦。但是实际上,我从头到尾都没见过排球队的队员打架,倒是那些个子矮矮的差生,他们比较喜欢惹事,还经常打架。  既然都说到了,就一次性说完吧,关于学生打架的事情。  还记得前面几期,我在初中的时候,和班上两个成绩差的学生混在一起吗?我这人,虽然成绩很好,但我特别爱和差生在一起玩,我和差生在一起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而和好学生完全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