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山不转水转。(1 / 1)
一眨眼的工夫,人们迎来了改革开放,一九八一年七月的一天,有人看见大毛子和他的女婿,孩子等人在原苏家屯渡口处的上游又摆放了一条小船,眼明的人都知道,那是大毛子要重操旧业了。 “渡口”是要讲究地形和地理位置的,那个水域地形和地理最佳“渡口”的位置就在那个老渡口处,那位置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几任的风水先生祭祀过的,但那时那康家的后生还在那里支撑着,大毛子郭小书宁愿在一个次于最佳位置的地方开业,也不愿和同行挤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惹不过康家。 他的这种心理叫做:“惹不起,躲得起”。 开业的那一天,大毛子什么动作也没有搞,只是让自己的女人早上起来烧了三柱香,请求“河神爷”保佑坐船的人平平安安。 …… 大概又过了十来天,人们看见康家后生那个渡口的码头上突然挂起了红灯笼,并且请了县上和乡里的领导,还有一个鼓乐队在那里演出,说是他要举行命名和注册的仪式。 那天活动结束后,老渡口那里多了一个牌坊,是用大木头做成的,很考究,很排场,横担上书写了四个鎏金大字“康家老渡”。 ······ 半年以后的一天,有人看见那康家后生在老渡口处往家里拉东西,就有过河的人告诉大毛子郭小书,说是苏家屯的老渡口那一家摆渡的人弃业不干了……。 传话的人连一个“康”字都没有提。 80年代初,用一句范仲淹的话说叫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人们骨子里的创业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封闭的苏家屯通往县城的道路一次又一次的改道加宽,但无论怎样的人为努力,终究也代替不了那个水域上的摆渡工,更确切地说是离不开大毛子郭小书。 苏家屯人通过坐船,只需再上一个三十几米长的河坡,再走二百来米水泥路就是省道208国道,在那个路口有一个县城来往乡村的客车站,每十五分钟一趟客车。另外那个路口再往北,紧邻208国道有一个国企集团,也因为如此,那个路口处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停车场,那场子里常年累月,二十四小时停靠的有各种各样的出租车辆,可供事急的人们以解燃眉之急。 从苏家屯到那路口如若坐船,基本上就是一条直线的道路,直线的距离也不超过一公里。 如若不坐船,走陆路到小黄镇上搭车,实际的路程是五公里。 因此,苏家屯的人们平时出行,大都每人花上五毛钱坐船到208国道公路上搭车,或者租车到县城里去办事,那样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减少路途上的各种麻烦。 摆渡这行当不单单用的是技术,力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因为需要坐船的人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时间的限制,无论黑更半夜,还是大雨滂沱,是酷暑午间,还是严寒夜半,是需要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一个行业,他需要摆渡的那个人有一定的好脾气去理解对方,去配合对方,每每这种特殊的时刻,都是需要摆渡人设身处地去解人倒悬之苦。 常言说,山不转路转,曾几何时,在那个苏家屯通往外面大世界的关口,发放“通行证”的人依然是大毛子郭小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