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七章,小村儿和大城市。(1 / 2)

加入书签

那几天,康素贞着了魔一样,一个劲的嘟哝着要回苏家屯去住两天,开始的时候,苏老二都懒得理她那一套。  苏老二是坚决反对没有事的时候往苏家屯去的,他非常清楚那美丽家乡背后的另一方面,他不想在这个时段再因为先前的某个场面影响自己的情绪,他认为那样做不值得,那个生他养他的苏家屯对他有恩,但对他也有创伤,有可爱待见的地方,也有他厌恶的因素。  苏老二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要想真正抛开苏家屯,那是需要能力的,是要有刮骨疗毒,知耻者的勇气和最大程度的牺牲。  需要能力,苏老二是这样理解的,也就是,当你要真正抛开它的时候,你必须具备在某块土地上做到独立生存的能力,诸如经济,人脉,空间,亲情,果断等等,这是普通的人做不到的。  苏老二清楚地认为,也只有村子里的那几个国家的大干部做得到,但平时他们很少往村子里面来,甚至去世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不知道。  苏老二也清楚地知道,这些人每回村里一次都会带走诸多的烦恼。  若是要抛开自己的家乡,苏老二根本没有那个能力!  后来在“一切都要顺着她”的思想驱动下,苏老二能够想得到,康素贞想回去住几天,那是她想他的爸爸康大功和妈妈了,这个时候,她想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撒娇呢喃了……。另一方面,苏老二还想到,康素贞总是有被自己骗出来的嫌疑,这种亏欠时常鞭策他加快还清他心里的这个情债。  就这样,在那个暑假里,苏老二和康素贞整理了两床铺盖,就住在了苏家屯的老家里。  实线证明了,苏老二的想法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那段时间,苏老二又成了苏家屯的常居人口。  ……  老孙头是去世了,但他的老婆儿还活在苏家屯,苏老二还经常看见她如泥塑一样的穿着打扮和面容,那“麻批儿”一样的,一缕儿一缕儿的长发,灰白已经参半了……。  从苏老二的记忆开始,那女人的头发都是大年三十洗一回,正月十五洗一回的样子,一阵风吹来,或者她的脑袋只要一晃动,上面都会“哗哗啦啦”的落下大块儿小块儿的灰渣渣。在苏家屯凡是有成色的人家红白喜事,她都是要添礼坐桌的,凡她坐在哪一张桌子上,那张桌子上大人小孩儿都算是没有一个人再往上面坐了。  到底还是她一个人坐在那张桌子上吃吃捎捎。因为这样,真的是难为了苏家屯好几任的老总,也就是办红白喜事的掌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女人,除了在“户口本儿”性别一栏里说明她是女人之外,其它的地方,都不能表示这个世界上女人的那种矜持,细发,温婉,善良和婀娜多姿……。  把她唤作女人,真的是侮辱了天下母亲的美意。  凡村子里的一草一木,那女人都会及时地通过他那特殊的灵感捕捉到自己的脑海里,用一句老一辈人说的话,那女人就是苏家屯的“老灶爷”,一家一户有多少人,家里都有什么事,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那天,苏老二在村西头“牌场儿”里看当牌,一会儿,康大功也走到了那里。  这个时候,苏老二也没有发现他,康大功也没有发现这个人群里有一个苏老二。  那纸牌当了一个回合,苏老二一个思维分散直起了身子,就在这时,他听见身后一个女人说话:“功,闺女回来了”?  “嗯”,苏老二听的出,是康大功的声音。  “唉,真是一个好闺女,你说她当年咋跟苏家那孩子了呢?要是听你的话,恐怕现在都是城里局委家里的当家人了,在苏家屯,谁不知道苏家是最没有用的人?……”。  苏老二听得出,那女人说起“城里”和“局委”的时候,一派趾高气扬的架势,那是因为她自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城里“局委”的人。  那女人就是那孙老头儿的女人,她时常给人们一种驼背的感觉。  她咋知道贞贞回来了呢?苏老二问自己。  那时,苏老二真的产生了一种冲动,他真的想转过身去揪住那女人那散发着瘴气的头发给她两个耳巴子,但康大功就在身后,他总是没有底气。  苏老二也就那样又弯下腰去,直到当牌的人都散了场,当他直起身子就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见不远处有一阵人的“嗡嗡”声。  苏老二下意识的走了过去,这时,他看见一群人的中间站着康大功和大毛子郭小书。  康大功的一只手拉着大毛子郭小书的衣襟,两眼的泪水“哗哗”的往下流,他的嘴唇不住的蠕动着,似乎要说出‘对不起’三个字,但他终于还是一个字儿都吐不出来。  大毛子郭小书连忙把康大功的手从自己衣襟上拽下去,转过身朝自己“新宅基”地里走回去。  这块儿宅基地是前几年他从“野鸡岭”上挪下来盖在这块儿平地上的。  大毛子郭小书尽管年龄也不小了,但他的脚步很轻松,他这几年过的不赖,首先在“野鸡岭”上把家挪下来是一个原因,另外,改革开放以后,他的二妮子考上了省外的一所大学,三妮子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大概人都是这样,“人逢喜事精神爽”。  那天晚上,苏老二因此都没有喝汤,他仰躺在床上,心里翻滚着下午遭遇的事情,他最烦心的是孙女人那一席话。  这时,他开始埋怨康素贞了:不叫你回来,你偏要回来……。  就在天快要亮的时候,苏老二找到了两条安慰自己的理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