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打磨锅,驴叫唤,往事如昨 十五。(1 / 4)
大概过了两年,又有人邀请那个资深泥瓦匠盖房子,看到他心有余悸,那人说已经给康大功说过了,只要他答应,康大功那里就一定会通过。 那天,康大功把“泥瓦组”的几个骨干叫到一起,说是苏家屯的人以后还会有很多人要盖房子,一个村子里没有盖房子的人总是不中。 言外之意是让他们重振旗鼓,扛起在苏家屯盖房子的重担。 “泥瓦组”的几个骨干都表示: 盖房子可以,但佟仓货不能参加“泥瓦组”。 ······ 苏家屯“西场”的大门前是一片开阔地,有现代人所说的“城中村”的味道。 也不知道是从哪一辈人,是那一个石匠在那个地方安了一个石碾,石碾的一边放置了一个“对锤窑儿”,因此,苏家屯人的祖祖辈辈都在那个地方推碾加工诸如玉米,谷子等粗粮,也可以说那个地方是有史以来苏家屯人的粗粮食加工基地。 “对锤窑儿”就是石匠在一块儿优质的大石头上开凿一个足够的“凹穴”,人们都习惯的叫它“对锤窑儿”,然后再根据“凹穴”的深度和直径做一个小于“凹穴”的石锤,在石锤的顶端凿一个洞,洞里安上一个木把儿,人们习惯的叫它“对锤”。 每当哪一家哪一户需要把玉米,小麦,谷子,芝麻,甚至中草药去皮的时候,这些东西因为量小不宜在那石碾上加工,他们就把那些需要去皮的物质放进那个“对锤窑儿”里用那个“石锤”捣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确对”。 一会儿,那些物质身上的外皮就脱落了。 “确对”能够达到推碾的功效,最适宜加工那些量小的物质,最可取的是“确对”不像是推碾,一个人,甚至两三个人都玩不转,“确对”只用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完成。 本来那“对锤窑儿”自从那个无名石匠做成以后都放在那里没人动过,苏家屯的人老几辈凡从那个地方路过,或者在那个地方取暖,谈天,若有人问在哪里的时候,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在‘对锤窑儿’这里········”。 忽然有一天,当有人去“确对”的时候,发现那“对锤窑儿”不见了。 后来,人们发现那“对锤窑儿”挪到了薛老喜的大门前。 挪去就挪去吧,只要不盖到他的被窝儿里,苏家屯的人还都能够使唤。 “对锤窑儿”最常用的时间是夏季,这个季节由于天热,人们往往要喝玉米仁儿稀汤,这种汤异常的利口解渴。 每到那个季节,苏家屯每一家每一户都要在这个“对锤窑儿”里确玉米成仁儿。那时,康大功把队里的劳力控制的死死的,能干活的人根本就没有“确对”的时间,所以,人们不得不在夏季的晌午歇晌的时候有家里的女人到那里去“确对”,因为男人们前晌干活很重,他们需要在晌午的时间歇晌休息,恢复体力。 善良的苏家屯女人们见到大家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确对”,她们从不因为一两次的次序问题闹矛盾,每天中午轮到那几家女人去“确对”了,也早有人安排的八九不离十。 那年夏天,当轮到“确对”的那几家女人去“确对”的时候,忽然看见“对锤窑儿”旁边那棵树上栓了一条大白狗,全村的人都知道那条大白狗是薛老喜家里的。 那几个女人小心翼翼的往那“对锤窑儿”旁边走去,忽然,那条大白狗呲牙裂嘴,嘴里还不住“汪汪”的叫着,企图挣断脖子上的绳索朝那些女人的身上扑去,那条恶狗分明在说:“滚开,都滚回去,这个时间是俺家的掌柜薛老喜和他的爱人嫩粉下榻睡觉的时间,不得打扰······”。 从那以后,苏家屯人“确对”的时间便改在了晚上喝罢了汤,那个时候薛老喜那条大白狗没有栓在那里。 佟仓货是薛老喜的西邻居,那天轮到他家“确对”了,佟娘吃了午饭专门朝门外看了看,她发现薛老喜家的那条大白狗没有拴在那棵大树上,她的心里一阵欢喜,她想着,到底还是远亲不如近邻,这薛老喜是看在邻居的情面上不让自己在晚上掌灯“确对”了。 佟娘赶紧几步回到家里拿上早都准备好的玉米和水来到了“对锤窑儿”的跟前,她把玉米倒进“对锤窑儿”里,刚刚把水倒进去揉搓了两下,这时,听得身后一阵门响,她扭头一看,看见薛老喜牵着那条大白狗走了过来。 那条大白狗看见佟娘骑拉在那“对锤窑儿”上一动一动的,它立刻一边撒着欢儿,一边呲牙咧嘴的朝着她“呜呜”地叫,恨不得一下子把她扑倒在那个“对锤窑儿”上。 看到这般情景,薛老喜一句话也没说,他牵着他的大白狗到那棵树的旁边把他拴了上去。 薛老喜做完这一切便扬长而去,那神情就好像没有看见佟娘一样,随后是一声重重的关门声,那声音分明是在告诉她:你在这里“确对”,俺家的大白狗咬着你可与我没有半点的责任·····”。 薛老喜离开后,那大白狗好像疯了一般朝着佟娘,一会儿匍匐,一会儿直立,一会儿把狗眼睛眯成一条线,一会儿又把狗眼睛瞪的铜铃一样圆大,一会儿像是在威胁她,一会儿又像是在调戏她······。 佟娘的骨头都吓酥了,她连忙收起“对锤窑儿”里的湿不渣渣的玉米落荒而逃。 也就是从那年那个季节,苏家屯一些腼腆的人家都不再喝玉米仁儿汤了,五黄六月都改喝面疙瘩汤了。 后来,这件事的断枝末梢传到了康大功的耳朵里,他在一次县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