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手托两家(1 / 4)

加入书签

要搁在以前,桂卿是从来都不喜欢看电视剧连续的,即使偶尔来了兴致想要看几眼填补一下空虚和无聊,也是非中央1台黄金时间段播放的高质量电视剧不看。

可是眼下,他却被一部国产都市喜剧片给深深地吸引了,那就是由情景喜剧大师英达执导,陈宝国、赵妮、虞梦、英壮、陈佩斯主演的《一手托两家》。

他每次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心情都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因为这部电视剧会让他不由得想起他刚一毕业时,受《海西周刊》的误导邮购冬虫夏草菌种被骗的事情。

他一边庆幸自己能及时地看到这部十分优秀的电视剧,由此使他增加了不少社会知识和防骗经验,一边又觉得他以前的行为简直傻得够可以的,真是枉为一个大学生了,同时他还觉得某些不良媒介的做法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为虎作伥,而有些监管部门又可谓是尸位素餐、不干人事。

和《一手托两家》这种教人明辨是非和看清真假,防止在生活和工作中上当受骗,同时又带有较强喜剧色彩的节目相比,他觉得像《海西周刊》这类一直自我标榜较高的媒介平时所干的一些事情简直就是助纣为虐、为虎添翼,既无耻透顶又罪孽深重。

如果说因为读者或者观众群体数量众多,这当中什么人都有,素质也参差不齐,某些人由于自身原因上当受骗的行为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作为那些见多识广且社会十分经验丰富的编辑们,在明明知道自己刊登或播出的东西是骗人把戏的情况下,依然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把不该刊登的东西刊登了,不该播出的内容播出了的行为,就绝对属于该千刀万剐的了。

而每天面对着这么多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公然发生的伤天害理、坑蒙拐骗的事情,为什么有关机构就不出来好好地管一管或者整一整呢?

他们这些人平时都是干嘛吃的?

这些人几乎每天都看报纸和新闻,难道他们就愣是看不到那些满天飞的虚假广告吗?

对此,他起初感觉非常困惑,后来又感觉非常气愤,再后来就只剩下可有可无的无奈和失望了,因为像他这种差不多处在社会底层的草木之人,面对此种乱象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连匹夫都算不上,又何以心忧天下?

除了坏人太坏,小人太小,庸人太庸之外,他当然不会忘记还有他自己太傻太天真这一条,都是造成某种乱象的众多原因之一。

面对着这些或明或暗且形形色色的花样不断翻新的大小骗局,有些甚至还属于非常低级的骗局,为什么总是农村的孩子上当受骗最多呢?

还有,农村孩子的成长中到底欠缺了什么,才导致他们很轻易地就被人骗了呢?

对此,无聊之际他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尽管这未必就是他该想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觉得其原因大致有那么两条。

一是农村孩子总体上来讲还是见识不足、眼界不宽,辨别是非忠奸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农村孩子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成长于民风较为淳朴憨厚,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明了,同时各种社会信息又相对比较闭塞和停滞的农村,因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无缘了解这个可以说是花花绿绿的陷阱重重的社会。

在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之后,他们突然间就掉入了由三教九流的各色陌生人构成的鱼龙混杂的城市。

认识上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时显得局促不安、无所适从,无数人生的陷阱和诱惑就在身边游荡,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此甚至都没有最基本的辨别能力。

上大学前后,正是农村孩子自身迅速“城市化”的关键时刻,对他们来说这一时期既困难重重,又风险多多。

他们必须得学会睁眼看世界,去主动了解和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而这个融入的过程如果太保守了就没有机会,太激进又容易掉到各种坑里,到底如何进退和选择,确实很难。

二是在绝大多数时期,农村孩子的原生家庭几乎不可能给他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和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得由他们独自面对。

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悲催的地方倒不是家里没有太多的钱,虽然贫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而是父母没有太多见识,不能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们具体而实用的指导。

农村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基本上自己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的父母已经不能在文化课上给予他们任何指导了。

而在为人处世的人生经验上,父母或许有一些自己的粗浅想法,但是略有见识的子女此时已经看不起父母的那些教诲了,再加上年龄上又处于青春叛逆期,所以农村孩子在初中以后基本上父母已经不能给他们施加什么价值观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