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可怕的未来(1 / 2)

加入书签

坐在椅子上,陈远也是有些蛋疼--他还以为王小朋那个单细胞好兄弟,会饿着。  没想到人家在公司里囤了一仓库高级方便面...  不得不说,有钱的男孩,运气一般不会很差。  无人机返航又花了大概20分钟,等落地后,就彻底没电了。  这4k碳纤维数量相当不少,按照陈远的计划,他要用这些构建再搓出4台真正算得上空中物流运输无人机的装置。  把东西抬走,他的电话就如预期那样响了起来。  是王军打来的。  “小远!你那技术真成了!”  电话一接通,王军兴奋的声音就传出了听筒,中年人低沉的声音都有些破音了。  “成了就好--可以给我报一下力学性能参数吗?”  “这个...你等一下。”电话那头传来了翻页的声音,“主要参数...拉伸强度5.2Gpa,拉伸模量380Gpa...”  陈远听着一串数据,暗自点了点头。  是这套工艺得到碳纤维应该具有的强度。  虽然严格来讲,距离当前世界上使用的那些最顶级碳纤维差距很大,但胜在成本和制取难度极低上。  一般来说,根据制取工艺和原料,碳纤维可分为四种类型:  聚丙烯状碳纤维,高模量聚丙烯状碳纤维、煤焦油状碳纤维以及胶体液状碳纤维。  其中前二者强度和模量较高,第三者的导电性会比较优越,而第四种,则是成本低廉,相对的性能也较差。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主要是第一类碳纤维原丝制作的产品。  而现在,陈远提供的技术,其使用的制取方法却是第四类。  原丝制取原料主要是纤维素,这东西存在广泛:树木、纸张到处都是。  将纤维素精炼后放入化学溶剂,然后进行凝固和拉伸,最终进行碳化得到。  但在这种未知来源的技术下,胶体液状碳纤维的性能也算优秀,最起码和第一类碳纤维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那就恭喜你了,王叔。”陈远听完后送上了祝贺。  “哪里哪里,这全都是你的功劳啊,小远--”王军顿了一下,感慨似的说到,“其实最近,有很多大企业都开始生产这种碳纤维了,之前的光伏补贴进行了调整。”  陈远竖了起来。  这种低成本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就在他发放兑换的无人机制造技术里。  要克服的无非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管控生产流程,只要有足够的工程师,陈远不觉得这个社会愚蠢到这都做不到。  “上面好像有意鼓励这种低成本碳纤维生产,你有什么头绪吗?”  “应该是为了无人机。”陈远说到,“大雨如果真的持续一年,以往的铁路、公路、水路和航运都会陷入瘫痪。  一种新的物流方式很重要。”  “说到这个,小远,你的那个无人机...”  “不难生产,但关键是涉及部件有点多。  王叔,我就直说了,随着海运中断,原本能从外面购买的东西都会买不到。  比如之前炒的很火热的芯片,实际上除此之外,高灵敏传感器也是弱项。”  王军手上的球也不转了,水也不喝了,就屏息听着陈远的分析。  因为他儿子的好兄弟确实是个神奇的人才,他的企业能吃准方向很多都是听了陈远的见解。  “随着贸易中断,产业结构绝对会重新调整,但...这肯定是一个管控级别的项目。  有两条路您可以选,第一条是继续做材料,第二条,您可以尝试去往上游攀。  但未来的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  陈远一边说着,启动了手机上的屏蔽程序。  这次谈话最终只会记录为一次他已经预先设计好的音频。  资源是有限的,但地球的资源是足够目前的人类使用的。  躺在金山上,一个人只能自己动矿镐、自己背着箩筐运输,搞到死都不可能把金山挖完。  三个人就可以考虑挖矿洞,弄个简易的滑轮进行运输。  100个人,可能就要修建矿洞铁道,使用炸药。  如果有高科技人才,就有可能使用更大更强的机械,金山才有可能完全开发。  人口的减少,并不一定会让可支配资源增加,也可能减少--尤其在习惯了依靠人力作业的社会中。  要开采资源,发展社会,人口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的结构、素质等等。  在持续降雨的背景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做个老实低端材料供应商,关系打点好,供货稳定,钱来得就稳定,量也不少。  做个管控器械生产商...事情就有点复杂了,肯定比现在复杂。  王军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思量着这两个选择。  半晌,他还是拿不准主意,继续问了个问题:“小远,你还有别的可参考信息吗?”  “有很多,如果您想听的话。”陈远一边检查碳材,一边继续说,“大雨未来会淹掉很多城市,没有任何阻挡方法的那种。”  雨在古代是很神圣的东西,甚至在传说中,祈雨术可是相当厉害的法术。  那厉害的是那软绵绵的雨吗?一把刀能捅死人,一滴雨连喝都不够。  祈雨,祈求的是天倾之势。  “连续降雨是人类暂时无法影响的自然大势,原有的大城市在这种冲击下根本不可能正常运转,更别提那些会被淹到湖底的地方了。  所以理论上,要想保存现代社会,保全工业能力,有这么几条可能的措施。”  “盆地城市,可以尝试凿开大山,修建史无前例的排水渠道。”  “平原城市,必须在现在打好超级地基,就算以后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