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2章 飞沙走石,首战不利?(1 / 2)

加入书签

想到这里,糜竺内心之中更加坚定跟随袁叙的想法,同时他也懊悔地一拍桌案,心中暗暗自责道:“明明我糜家最先是第一个和袁叙联姻了,怎么那个时候我就犹豫了!可惜让甄家那个妇人给抢先一步了!” 原本袁叙劝糜家和甄家一起来荆州,但是糜竺却拒绝了。 因为当时扬州人氏的陶谦上任徐州刺史一职,陶谦为了能够在徐州站稳脚跟,于是大力提拔并重用糜竺,来使自己在徐州有一个支持者。 所以当时糜竺得到了陶谦的重用,这才让他犹豫了一下,他想在观望观望,再决定是否继续在袁叙身上下注以及该下注多少。 糜竺经商多年,虽然胸有大志,但终究还是有了有利便可图的心思。 而张氏却是因为丈夫去世,族中长辈以她克夫和甄俨年少不足以撑起甄家为理由,无时无刻都在逼迫她和甄俨交出甄逸留下的家主之位。 先由他们暂时来替甄俨代为管理甄家,等甄俨有能力,可以独立管理甄家后,再把家主的权利还给甄俨。 这种话,张氏当然不信,所以她才有了举家来荆州的想法。 若不是生活所迫,张氏也绝不会背井离乡,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荆州发展。 同时糜竺也得知了,张氏的两个儿子甄俨和甄尧已经加入袁叙麾下,跟着沮授做事了。 有着甄宓的这层关系在,甄俨和甄尧不说将来可以位极人臣,成为袁叙的心腹重臣,但是他们在荆州的仕途上一定能说是一帆风顺。 糜竺知道陶谦的年事已高,他的两个儿子也并非是能够成就大事之人。 现在徐州又引来了曹操这个劲敌,所以糜竺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效仿甄家在袁叙身上下注。 袁叙有野心、有手段、有背景、有……,在糜竺心中是主公的不二选择。 糜竺微眯的双眼,迸发出一道精光,心中暗暗发誓道:“这次让甄家给抢占了先机,我糜竺必须也要做出一件大事来,让袁叙重视我!我一定要让糜家在我手上兴旺起来!” …… 此刻的郯县城内,在陶谦的布置下,全城的士兵已经进入整军备战的状态,静候曹操的大军来到。 旬日过后,曹操的大军连军寨都没有搭建,便亲率大军兵临城下,排兵列阵和陶谦等人遥遥相望。 在城楼上的陶谦等人看着曹操大军缓缓靠近,纷纷面露凝重之色。 此刻的曹操及一众曹氏宗亲和一众文臣武将都是身穿缟素,在兖州军阵前一字排开。 曹操面呈凶光,当即驾马而出,伸出手指,指着城楼上的陶谦破口大骂道:“陶谦老贼!” “我曹操和你没有任何恩怨,你却指使部下杀害我父亲,!” “我曹操在此立誓,一定要砍下你的项上人头,以祭奠家父亡灵!” 陶谦在城楼上,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大声地解释道:“曹兖州,都是误会啊!你父亲不是我部下杀的,是董卓派人杀你父亲,老夫都查清楚了……” 曹操哪里还管什么董卓,于是顺着陶谦的话,回应道:“好,你说是董卓派人杀了。行!你把城门打开,我进去听你解释。” 陶谦看了看曹操身后威武的兖州军,面露苦涩地说道:“曹兖州,你先退兵,老夫就让你进城,和你详谈……” 曹操哪里还会进城听陶谦解释,当即厉声打断道:“陶谦老贼,就是你今天把天说破了,我也要取你项上人头。” “擂鼓!攻城!” 只听曹操一声令下,兖州军各部士兵就根据令旗挥动,推动着云梯向郯县城发起了有序地进攻。 大战将起,徐州众文武就先护送着陶谦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下城楼去。 只是兖州军的士兵还没有摸到城墙根,突然间就狂风大起,风沙走石眯着了兖州军士兵的眼睛。 这一突然的变故,瞬间让兖州军士兵看不清前方的路线,连进攻的方阵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乱混,打乱了进攻的节奏。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让曹操眉头顿时紧锁了起来,眼神之中带着一丝凝重。 这算是首战不利吗? 这时一旁的曹仁策马来到曹操身边,建议道:“主公,末将看着天象异变,贸然攻城恐怕不利于我们。” “末将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先安营扎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一番,待天色转好了,就行攻城之事,到时我军上下一心,定能一战可擒陶谦这老贼。” 曹操看着大风袭来,飞沙走石的场景,心中早就有退兵之意,现在曹仁又给了建议,当即就同意了。 随着一阵鸣金声响起,先发攻城的兖州军方阵的士兵们如释重负一般,头也不回地迅速向后方退去。 而此时原来下城楼的陶谦又在众人的保护下,重新登上了城楼,望着城下如潮水一般退去的兖州军士兵,不由叹道:“在如此环境下,敌军撤退还可以做到如此井然有序,看来此战不易啊。” 徐州战将曹豹却洪声说道:“使君,兖州军虽然进退有序,但是我们徐州军也不是吃素!” “只要兖州军胆敢攻城,末将一定让他们折戟城下,让他们知道知道我们徐州将士们的厉害。” 陶谦看着曹豹一脸自信满满的样子,当即褒奖了几句,就问道:“田青州的兵马现在到哪里了?” 田青州,即青州刺史田楷。 陶谦发给各路诸侯的救援信,大都有了结果。 冀州的袁绍则是和稀泥的态度,言辞模糊,两不相帮,让曹操和陶谦自己解决这件事情。 豫州的袁术表示他会在必要的时候会出兵相助,但什么时候是“必要的时候”,袁术没说,只能陶谦自己去猜了。 荆州的袁叙表示他一定会写信给曹操,劝说曹操退兵,同时表示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