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一十八章 比底线就没输过(1 / 2)

加入书签

一道消息是明教从西域发来的飞鸽传书。  信上说,明教已经汇同回部的兵马攻占了西夏不少城池。  兵力空虚,且没有准备的西夏守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明教和回部联军的战果,几乎是与日俱增。  一道消息是自西夏军中发来的,算是一道邸报加军令。  东征夏军主帅野利旺荣派人传信,说英勇的大夏军马一路凯歌高奏,辽军连战连败,已经被彻底打残。  辽主耶律洪基也就是运气好加跑得快,不然上一仗就得被英勇的大夏将士抓了俘虏。  到这里,军令一改吹嘘的口吻,改为诉苦。  说大夏兵马虽然强悍,可累日苦战,也需修整。  为了防止逃散的辽军残兵趁机回到长安城俱城负隅顽抗,野利旺荣希望凤翔军马可以东出长安京兆,提前拿下长安,不给逃散辽军负隅顽抗的机会。  同时野利旺荣承诺,如果凤翔兵马能于大夏军马之前拿下长安,他愿意上书皇帝,保举余家为长安留守,坐镇京兆之地。  如果没有明教传来的消息,余人彦也许会觉得野利旺荣这是打急了,想要以重利,诱他出兵帮忙,以减轻夏军攻坚的负担。  但结合明教的消息来看,野利旺荣哪里是被打急了,这王八蛋分明是想提桶跑路,忽悠他当接盘侠呢。  要是他傻呼呼的带人去打长安,老窝被抄的耶律洪基必然会领着一帮小弟不顾一切的回援长安。  到时候没了顾及的西夏兵马就可以收缩兵力,回师救援。  至于他会不会被耶律洪基砍成十八段,野利旺荣才不在乎。  不得不说,这老梆子算盘打的确实是响,换个人还真上当了。  不过很可惜,野利旺荣没想到,对手比他想的无耻多了。  这段时间,余人彦算是在西北大地上混开了。  西夏的郡王世子是他。  勾结明教、回部里通外国的卖西夏还是他。  关中汉民义军首领是他,攻打南宋这个唯一汉人国家的人也可以是他。  总之一句话,人也是他,鬼也是他,如果有必要,抓鬼的道士也可以是他。  跟他比昧良心,野利旺荣还差的远呢。  不过既然野利旺荣要跑,那就说明关中的战事快要有结果了,该做出应对了。  野利旺荣这一搅和,出兵攻打南宋的事自然是黄了。  余沧海心中暗松了一口气,如果有的选,他真不想和南宋刀兵相见。  倒不是他有多爱国,就是单纯的畏惧而已。  皇权千年来于人心中的积威,可不是一两场胜仗就能打破的。  燕国的秦舞阳十几岁就敢当街杀人,可跟着荆轲到了秦王宫,却吓得瑟瑟发抖。  他怕的不是当时连面都没见到,还是只是秦王的秦始皇。  他怕的是当时还叫王权的皇权。  余沧海虽然没有秦舞阳那么不堪,赵构也远远比不上嬴政,但皇权的积威,还是让他只要有一点选择,就不愿意和那位赵官家走刀兵相见的路子。  比起暗喜的老爹,余人彦整个人都陷入一种亢奋的状态。  等了这么久,布了这么多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关中天下,三秦大地,终于要迎来属于他的时代了。  余人彦布置道:“爹,掀底牌的时候终于到了,您赶紧写两封信。”  “两封信?”  “对。一封信给去见马空群的西夏使者,就说咱们愿意出兵,请野利元帅出兵缠住耶律洪基的兵马。  还有,若是咱们真能先一步拿下长安,还请野利元帅谨记承诺,不要食言。”  “另一封呢?”  “另一封写给南边那位赵官家,请他派人来关中,代表朝廷领导我等义民。  语气越谦卑越好,让他以为咱们因为缺粮服软了,免得他脑子一热拖咱们后腿。”  余沧海不敢置信问道:“你觉得如果我们不服软,那位赵官家有可能会故意拖我们后腿?  不会吧,再怎么说我们也是在抗击胡虏啊。”  “不可不防啊爹,岳大帅被冤杀,韩大帅被逼闲居,比起这两位来,咱们父子算得了什么啊。”  余人彦这也是以防万一。  不然以南面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的操行,难保不会趁着关中打的热闹,给他来点小动作,逼他就范。  可是战情如火,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一点点小动作确实能逼他就范,可估计那时候他已经被对面打成了光杆司令了。  到时候就算想投靠大宋,赵官家和士大夫们也看不上他了。  余沧海被说动了,点点头,抄起笔来就写。  写完信,趁着等墨干的时间,余沧海问道:“既然长安是陷阱,那咱们要打哪里?”  余人彦来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我打算派一支人马佯装主力,朝长安进军。  这招骗长安的辽军不行,但唬野利旺荣足够了。  真正的主力则随我匿踪北上,悄悄运动至夏军和辽军的战场附近。  之后要做的,就是顺时而变,把战场搅混。”  余沧海道:“你爹我是什么本事我自己清楚,就不去给你添乱了。  军中的事就全权交给你了,反正军中大部分都是你的旧人,你用着顺手,我就留在后方,替你看着后勤,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征战。”  知道老爹这话是不满自己这次借着整军的名义,大肆安插提拔亲信,施恩于众,淡化了他的影响力。  虽然还没到离心离德的地步,但心里不舒服是肯定的,换作谁都一样。  余人彦赶紧给老爹画起了大饼,说等打进长安城,就着手称帝建国,到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尊老爹为太上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