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济慈幼院的宁姑娘(2 / 3)
但是却也只对她恭敬,面对其他人甚至是祖父祖母都不曾低头。
他身上好像永远都有一股傲气,不向任何人低头,这也是她对哑奴放心的最大原因。
随着回忆结束,沈嘉妤也踏上了缘炉寺最后一层阶梯。看着有些老化微微长了些青苔的牌匾,闻着慢慢溢出来的淡淡檀香味,沈嘉妤心中的烦闷似乎平复几许,站在一旁的圆脸的小和尚看见沈嘉妤后,缓步走来,“宁小施主,师傅让我等在此处,让我引您入内。”
宁,是祖母的姓氏。外出的时候,她从来只会冠以祖母的姓氏。
沈嘉妤双手合十应了声“多谢”。
穿过弯弯绕绕的小道,到了一处禅房,门虚掩着,小和尚后退了一步,沈嘉妤了然,向小和尚道了声谢。轻轻叩了叩门,便听里面一道深远沙哑的声音说了个“进”,便没了下文。
沈嘉妤无奈笑了笑,推开门,便见一个身披袈裟的白胡子老和尚盘坐着,手里的佛珠有节奏的转动着,“持恩方丈倒是越发是惜字如金了。”
持恩方丈听着沈嘉妤取笑自己的话,倒是爽朗的笑了笑,抚着胡子摇了摇头,“宁小施主说笑了。倒是施主面带愁色,可是遇到烦心事,是否需要我为施主立卦一解?”
“不过是凡间红尘事,烦恼也好,忧愁也好,何必心心念念?方丈,这可是你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说的话。”沈嘉妤笑着,“虽说人人都想求方丈解卦,可我只信我自己。何况无论算与不算,它都会发生,何必徒增烦恼呢?”
持恩方丈笑着摇了摇头,“倒是没有宁施主想的通透了。”
“不过是我胡说罢了,对了,这些银子就劳烦你了。”沈嘉妤从怀里拿出一叠子银票,放在了桌面。
“宁小施主为何不亲自交给慈幼院。这是好事,为何悄悄通过各个寺院接济呢?”
沈嘉妤无奈,“方丈一年前就问过了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一直是如此。”
一年前少女朗朗稚音似乎还在脑中回荡着:于我而言,我也不过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他们一把罢了。我要的也从来不是要让他们为了感谢我而哭哭啼啼,他们知道是谁帮助他们重要吗?他们只需要知道,他们最难的时候有人拉了他们一把,好好的过好他们的日子就好了。
持恩方丈仿佛看见了当年第一次见到的那个五岁的小姑娘。
那时,天降大雪,部分地方的百姓都因房屋被大雪压垮,一群又一群的流民无家可归又没有粮食,许多人都被饿死。
但那时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又碰上大灾年,多个孩子就意味着多张嘴,本就没有粮食可以吃,所以很多人都开始动了易子相食的歪念头。
也在这时,据说一位云公子让人用粮食换了孩子,让许多孩子免遭了这一场苦难。
后来云公子把这些孩子集中抚养,还请了先生和厨娘,亲手提了一块匾“慈幼院”,为了能让孩子们活下来,就开始广集善款,而宁小施主的善款永远是最大的一笔。
这一位才五岁,稚气未脱,却又无比清醒的小姑娘,总让他觉得这不是孩子,而是一个活脱脱的大人。有些人帮助人,是图名声或者是利益驱使,可当年的小姑娘却能穿着一身浅灰色麻布衣拿着几千两银票接济慈幼院。后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送银票过来。
后来,他才听说他同门师弟说起,他们寺庙每年都有一笔香火钱,并托付他们把另外一笔大额的银票转赠慈幼院,那位施主也姓宁。
说她好心,但是又从来不会因为善事让自己陷入困境。说她另有目的吧?做了好事却连真名都未曾透露出去。
见沈嘉妤福了礼离开的背影,方丈不由得叹气,也不过十来岁的孩子,却被迫如此懂事。可这懂事,是要吃多少的苦才能这般懂事呢?
沈嘉妤缓步走出禅房,和方丈谈了话后,只觉得自己原本还有些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看着郁郁葱葱的院子,不由得闭上眼睛深深吸了口气。
每每到了缘炉寺,她总会到禅房一趟,不仅因为持恩方丈的豁达通明,还因为禅房外的勃勃生机。
这里真的被打理的很好。错落有致,植物长势也好。
如果可以,终有一日,她也想拥有这种日子: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屋子,一个种满植物的院子,素白的围墙上爬上自己最喜欢的紫藤花,亭子走廊上种些爬藤植物和蒲桃。闲时种种花养养鱼,打理打理院子……
可……真的能做到吗?
如今的大姐,当初和她现在的丈夫又何尝不是相识相恋?可现在呢?妻妾无数,自己也因为没有孩子,被所有人看轻,每日除了吃睡就是管管府里的事务。
而二姐的丈夫不得公婆喜爱。荣王最疼爱的,便是嫡长子,其次是最小的庶四女。
嫡长子有世子之位,还有一个名门妻子梁氏。梁氏在未出嫁时,就十分的嚣张跋扈。加上公婆又对她多加放纵,是以,府里无人不惧怕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