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上官婉儿(1 / 2)

加入书签

清朝

“叶下洞庭初,这是化用了屈原的的《湘夫人》吧。其中有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我也想起来“思君万余里”的用典了。有一句,相去万余里,思君令人老。”

两位少女相视一笑,其中一个又道:“不过,我知道婉儿结局并不好。参与政治总是要担忧身后之事。而婉儿和多人是情人关系,还因此弄权,为情人加官进爵。”

“史书上说她天性风流,和韦后一党同流合污,咎由自取。所以李隆基将她和韦后一同杀死。韦后等人更是毒死中宗,罪有应得。”

“不过,天幕也说男子风流,却只看此人才干。那我们只关注婉儿的诗作就可以了。”

“是啊,我也曾读过《新唐书》、《旧唐书》还有《资治通鉴》,正史上都如此说,可见其□□宫闱、奉承权贵确有其事。不过,婉儿的文采极好也是公认。听说,李隆基哀怜其文采,所以特意命人收集她的二十卷文集,还让张说为其做序。可惜,如今我们都看不到了。”

宋朝

看到武后和上官婉儿,众人免不了想起已经去世的太后刘娥。她也曾经临朝摄政,穿帝王龙袍,参与宋庭册封大典。

而当时,她也并非没有想要称帝的意思。但是问起众臣对于唐之武后的看法,众臣称武后为唐之罪人,差点断送大唐江山社稷。

“若庄献明肃皇后能够看到天幕,或许会说唐玄宗才是大唐罪人吧。”

“毕竟,天幕盖章,唐玄宗引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不过,至少他姓李。”

众人皆沉默,李唐江山当然担心断送在武氏手里。至于唐朝到底在谁在位期间,差点断送江山社稷,自有后人分辨。

“所以,更要称赞皇太后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呀。皇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对,皇太后最终死之前,还让陛下给她脱去帝王龙袍,最终还是以皇后身份合葬。”

当时,宋仁宗在刘娥死后,召见群臣。他说,太后临终前数度牵扯身上衣服,问群臣这是何意。有臣子答,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仁宗闻言,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娥脱下天子服饰,换上后服,然后入殓。

身为女子作为皇太后摄政,在他们眼中,是代丈夫或者儿子暂时行使权力。就算你有再多的功绩,只要称帝,哪怕之后还政儿孙,仍旧是大恶。而身为男子无能,政绩稀疏,只要不是脑残暴虐,至少夸你是个好人呢!

“女子摄政就是不端。若非上官婉儿和韦后这种人祸乱宫廷,中宗又怎么会早死?太平公主也是一样。李隆基也不愧是一代明主,杀她们都够果断。除掉韦庶人和上官后,三年就除掉太平公主。若非如此,难道还要再来一个武后,再来一个巾帼宰相,再来一个镇国太平公主?”

“是啊,虽有才学,对女子来说,终究是小事,品行不端才是大事。光凭上官婉儿□□宫闱就足以杀她。何况,她还和韦后一同叛乱。”

听到女子从政便是不端,也有人劝道“各位还是谨慎些吧,官家不许非议皇太后理政旧事。”

当年,刘娥去世以后,宋仁宗得知自己并非刘娥亲生,便派兵包围刘氏亲眷的府邸。清算还是不清算刘氏宗族,就在一念之间了。但是,他派人查看生母李妃灵柩,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厚礼下葬。

本来,众臣觉得陛下被太后摄政必定心怀不满,毕竟从十二岁到二十三岁总共十一年。所以,现在亲政后,众臣也上奏刘娥之过错,诋毁甚重。

而见过生母灵柩后,仁宗焚香祭拜刘娥,终于认定刘娥一生清白了。刘氏满门也因此保全性命。并且,他之后不许再议论刘娥。

当年,李妃因生父去世,为了生计,削发为尼。刘娥见其貌美,收其作为侍女,带入宫中。而后,等其生下皇子,宋真宗和刘娥将皇子记在刘娥名下,由刘娥和杨妃抚养长大。

“陛下已经有了定论,并且皇太后定了美谥。我们何必再提起。”

【上官婉儿也有应制奉和的诗,相比一般宫廷文人的颂词而言,自有其诗心在。还有一些陪侍皇帝出游的作品,其诗作意境辽阔,气势磅礴。

驾幸三会寺应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望,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记鸿休。】

宋朝

“虽是应制诗,但是真的写的极好。无论跟随武后,中宗,还是参加长宁公主游园,都有佳作,记载其中。”

“其才学和政绩自然是不可辩驳的。”

此时的欧阳修正在遵照宋仁宗的旨意,修唐史书,又名《新唐书》。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修了一本《旧唐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