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8:红场阅兵(4 / 6)
…如果?
历史没有如果。
是连穿越者都怨恨的没有如果。亦或许你的穿越也只是历史洪流的必然,是一个命运的小小玩笑。
道歉声落下,雕塑获得了灵魂。你看到伊利亚的瞳孔抖了抖,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终于还是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他不再看你,而是抬起头,望向那座雕像。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顺着他看去。雨幕之中,深褐色的铜像沉默而立。你突然想问些什么,你也确实问出来了。
“一个我手把手教了整整两个月,也学不会弹舌的人。”你听到伊利亚·布拉金斯基这样回答。他语气平淡,就像是聊起一个朋友,谈起一件趣事。
你偏头去看他。雨水顺着他棱角分明的面颊向下流淌,苏联人专注地凝视着他的导师,他的目光前所未有地深远,像是越过了永不停歇的时间长河,在河畔找到了那个曾经向他伸出手——与他并肩前行的人。
他在想念他。你们都在想他。你想。
国灵是国家的象征,他是所有苏联人民的寄托,是人类在地狱中挣扎时的信仰,他是不能也不会倒下的符号。那么对意识体来说,他们又该信仰什么呢?在无尽的生命中,他们如何与孤独和解?他们那颗和人类一样会跳动的心脏,又该落在何处呢?
“我送你。”伊利亚抖了抖伞面,旋去堆积的雨水。
于是你们就这样走入雨幕中。战争还在继续,雨水会刷洗战士们的鲜血,却无法洗褪红旗的颜色,无法淹没人心的信仰。
被时间和死亡遗忘的人只能向前走。
【3】
1941年9月26日,莫斯科。
苏联最高统帅部一片寂静。没有人敢说话,斯大林沉默地坐在上首,所有人沉默地看着坐在斯大林身边的青年人,听着他剧烈的咳嗽声,看着他们的祖国不停地吐血,看着鲜红的血液顺着他的指缝向下淌,滴落在桌面上。
没有人敢开口,也没有人敢抬头。
没有人有勇气去直视那双血红色的眼睛,没有人有勇气去直面那些属于苏联人民的绝望、痛苦与责难。
基辅战役,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通俗来说,就是德军给百万苏军包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饺子”。苏联80万西南集团军群被德国全歼,仅2万人突围,68万人被德军俘虏,10万人在激烈的、不退一步的抵抗中牺牲。而那68万俘虏中,犹太人、政委被枪毙,其余的苏联人也大多死在了异国他乡。[10]
没有人敢说话。
而伊利亚·布拉金斯基只是沉默地坐在座位上,他并未参与基辅战役的决策。在这样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中,国家意识体不会被责难,但他们只能拥有一个态度——执行上司的一切命令,至死方休,并承受一切错误决策的后果。
他别无选择。
“基辅损失重大,但从战略上,德国没有选择直击莫斯科,而是向南进发,这对我们有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构筑防线。我们不能再给纳粹德国任何接近莫斯科的机会。”终于有将军打破了指挥室的沉寂,苏联这架国家机器再一次动了起来,咆哮着开动起来。
舆图在桌上摊开,激烈的讨论再次展开。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一切都在崩溃的边缘。下一站,纳粹德国将剑指莫斯科。
良久,会议室再次陷入沉寂。
伊利亚·布拉金斯基终于平复下来,他的身体终于适应了痛苦。会场内的将军、领导者看着他站起身,向他投去沉重的、深远的、近乎于狂热的目光。
意识体的身份不会披露给大众,但在战争时期,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对于做出决策的国家核心领导层来说,意识体是精神支柱,也是一切希冀与信仰的寄托。
接下来,他不再是伊利亚·布拉金斯基。
他只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我们是国家意识体。这是我们的悲哀,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永恒的荣耀。]
【4】
1941年10月,苏联,莫斯科。
昔日人头攒动的苏维埃首都静寂无声。
战争的阴影是最锋利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不再有攒动的人流,一车又一车的老弱妇孺、重要战略人员坐上向东的列车,离开这座即将成为一战争一线的城市。年轻人留了下来,大多是男人,也有女人,还有情愿与苏联共存亡的老人。
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你间歇性地开始幻想。你会想起已经在你记忆中模糊的家乡,想起北京城,但那座都城在你的脑内也是死气沉沉的,没有堵车,没有人群,只有每隔几米就架设的路障,只有一扇扇贴上“×”型防爆胶的窗户。
穿着深绿色军服的军人蹲守在莫斯科的楼顶,一架又一架的高射炮指向天空,大量防空气球漂浮在城市上空。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扣在每一个守城者的心脏上。
↑返回顶部↑